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专家观点
您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> 专家观点
中国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先天优势
发布时间:2023-05-17 查看次数:445

    现在为什么提出“登科技高山,下数字蓝海”?数字化还是个蓝海,是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驱动力。如果说工业文明时期,我们落后于西方国家150年或者100年,那么在数字化时代,在应用层面上,我们和世界是同步的,甚至在某些程度上,我们还是领先的。从这一点来看,在未来一、二十年里,中国企业如果要真正提升全球竞争能力,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片深蓝海,我们要努力去获取这种数字化方面的领先的红利。

    我们把第一代互联网叫商业互联网,第二代叫产业互联网。在产业互联网时代,中国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有自身的先天的优势。

    第一,我们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产业价值链,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数字化的应用场景。

    最近,国家政府层面在倡导中国民营企业走专、精、特、新的道路。在这一方面,德、日企业做得很好,是我们学习的标杆。德、日众多企业在一个细分领域能专注做好一个产品,甚至一个零部件,而成为隐型冠军。确实,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,不一定都要追求做大,而是要追求在细分领域与市场做精、做强、做好、做久,这一方面,许多德日企业的模式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。但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,我并不完全看好德、日企业,而更看好美国企业,美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更具有未来性,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。我认为未来在产业互联网时代,真正有整个全产业链、全制造链的数字化应用场景,最具有产业互联网优势,同时也有最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势的,只有两个国家,一个是中国,一个是美国。因为只有中国、美国才具有真正的数字化平台企业与海量的大数据支撑。

    在这一方面,日、德跟中国、美国相比还是缺数字化大平台与大数据聚合。虽然日德,尤其是日本企业,在某些细分领域里面的核心技术可能是在全球领先的,但日本经济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怎么发展?除了人口老龄化,需求动力不足之外,很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企业太封闭、不开放。在数字化时代,也是大数据时代、数智化时代,必须要开放,只有开放才能获取宇宙能量,才能真正产生数字化的倍加的指数型能量。日本很多企业,在行业里头都是全球领先的,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吃独食。另外它技术领先了,但是它的不开放,最后导致没有市场支持,大家不跟他玩。产业互联网时代,产品与市场、技术与市场,具有二象性,两者要开放、要融为一体。空有技术领先,没有产品的市场规模应用迭代、没有海量的大数据聚合、没有生态的融合与进化,很难形成产业互网优势。在这一方面德、日企业是缺胳膊、缺腿的,而只有美国、中国的企业才具有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整体先天优势。

    所以,虽然中美正进入战略竞争时代,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,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,中美的技术与市场是难以完全切割或脱钩的,该打打,该和和,打打停停、停停打打,缠斗融合,斗而不破应成为一种常态。中国企业还是应以更开放的心态、更大的自信与灰度智慧向美国企业学习,在与狼缠斗中成长。

    第二,中国的产业现状适合数字化平台应用。

    我们整个产业集中度低,消费需求巨量而个性化,实际上特别适合数字化平台这种应用。因为数字化是适应海量的、碎片化、实时的、多场景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创造方式与获取方式的一场革命。“平台化+碎片化”,适合把碎片化的应用场景通过大数据,通过平台,得到综合运用。

    从宏观层面上,数字化已作为国家战略,大数据与平台化是需要靠国家力量来推动的,它能够集中配置资源。美国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中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,所以坚决反对中国工业4.0发展战略,美国为什么要全力打压华为,就是因为华为5G技术全球领先。1G到4G 只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,而5G则能实现万物互联,从而实现人、机、物三元融合,成为万物互联与数字化的基础工程。美国绝对不愿意输在基础工程上面。美国对华为的全面打压,恰恰说明中国在数字化的基础技术上是有先发优势的。

    第三,中国拥有着巨大的人才供给的红利。

    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了人才的量的积累。这么多年,虽然我们总是批评中国的高等教育过度追求量的增长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量的增长使我们具有一定的大学生人才红利。过去我们说中国有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红利,现在到了大数据时代,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积累的人才红利,使得我们的软件工程师、硬件工程师在全世界的供给是很充足的,我们有着巨大的人才供给的红利。

    第四,中国企业行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大数据基础。

还有,在文化层面,中国人不太注重隐私权,能够把大数据迅速集聚起来。大家看到,朋友圈里,跟男朋友、女朋友吃顿饭,全家聚个会,都会晒出来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晒隐私权。所以中国要搞大数据,搞数据整合,也算是有特别的文化优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来源:华夏基石e洞察)


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
Copyright©2019-2020昆企协“三会”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9010857号-1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0881号